图说信阳|向日葵花绽放 乡村旅游火热
图说信阳|向日葵花绽放 乡村旅游火热
图说信阳|向日葵花绽放 乡村旅游火热
工作人员在(zài)修复整理古建筑。
石碑雕刻的石狮(shíshī)栩栩如生。
□本报记者 张体义/文 邓放/图(tú)
第十七届海峡论坛·第三十四届海峡两岸(福建东山)关帝文化(wénhuà)旅游节6月(yuè)10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开幕。作为“关圣文化史迹”申报世界遗产的(de)联合单位,周口市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(huódòng),并汇报申遗工作进展。
周口港(gǎng)、信阳港、郑州港,河南内河航运建设今年以来好消息不断传来,频频登上热(rè)搜。
与(yǔ)内河航运密切相关的周口关帝庙也进入了“了不起(liǎobùqǐ)的古建筑”的视野。
6月7日,记者与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磊一起,从郑州出发赶赴周口,探寻周口关帝庙的秘密,感受会馆(huìguǎn)古建筑之美(zhīměi)。
万家灯火侔江浦,千帆云集(yúnjí)似汉皋。
这是明代大学士熊廷弼路过(guò)周家口(今周口市)时,写下的诗作《过周家口》中的句子,描绘了当时商贸(shāngmào)繁荣、水运发达的盛景。
明清时期,周家口因水而生、因商而荣。三川汇流,孕育出声名赫赫的商业重镇(zhòngzhèn)周家口。自明中(zhōng)后期至清代,直至20世纪50年代,500年时光中,航运最盛时,三川上下,桅樯林立,千帆竞渡,百舸争流。尤其(yóuqí)是清代乾隆年间,周家口成为豫东南的“水陆交会之乡,财货(cáihuò)堆积之薮”,商业极为繁荣。
南来北往的商贾,不仅通过周家口转运、集散,将(jiāng)各地(gèdì)商品通达天下,同时也将各地文化带到了河南,带到了周家口。其中(qízhōng),最活跃的是山西、陕西的商人。
明清时期,晋陕商帮为了维护在客地(kèdì)的权益,实现联乡谊、协商事(shì)、定行规、结同盟、安故旅等(lǚděng)目的,在全国多数重要商埠集资兴建山陕会馆。
清代康乾年间(niánjiān),周家口(zhōujiākǒu)商业发展迅猛(xùnměng),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福建等地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(jīngshāng),在周家口修建了10余座商人会馆(huìguǎn),大多规模宏大。山陕(shānshǎn)商人在周家口沙颍河南北两岸各修建一座山陕会馆。沙颍河南岸的山陕会馆于1944年被毁,北岸的山陕会馆则幸运地得以保留至今,这就是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所在的周口关帝庙。
周口关帝庙雄伟富丽、布局紧凑、风格别致、美轮美奂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(nián)(nián)(1693年),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年间多次扩建、重修,于咸丰二年(1852年)竣工落成,前后历时(lìshí)159年。
周口市关帝庙(guāndìmiào)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唐涛介绍,因耗资巨大,周口关帝庙不是一次建成的。关帝庙以山陕商人集资(jízī)方式兴建,集资的方式分为坐贾布施、行商抽厘两种。整个庙宇坐北面南,三进院落,现存楼廊殿阁140余间(yújiān),是河南省最大(zuìdà)的关帝庙。
清季名士高麟超在(zài)《洗凡文抄·陈游纪胜》中欣然赞道:“关圣帝装塑威严(wēiyán),双(shuāng)石坊镂刻精妙,春秋阁飞檐建瓴,铁旗杆直插云霄,集公输之巧,荟冶炼之精……胜迹也!”事实上,此时的周家口商业及关帝庙已经到了繁荣的尾声(wěishēng)。
陈磊(chénlěi)说,会馆直接体现着商帮的品位与实力,故而(gùér)山陕商人(shāngrén)在会馆建筑营造方面总是不惜重金、不遗余力。河南境内的山陕会馆从建筑形制上(shàng)看,古今之法交织并行,往往既有晋(jìn)、陕建筑特色,又融入河南常有、独有的建筑手法和风格,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。周口关帝庙是我国保存完好、为数不多的“庙馆合一”清代建筑群之一。
进入周口关帝庙山门,迎面便是(biànshì)一对高耸的铁旗杆,记者立即想起社旗山陕会馆里的铁旗杆:蟠龙、飞凤(fēifèng)、万字、寿字、钱币。
唐涛说:“这对铁旗杆和社旗(shèqí)山陕会馆的铁旗杆是同一批匠人铸造的,周口(zhōukǒu)关帝庙的铁旗杆铸造年代要比社旗的早十几年。”
和社旗山陕会馆山门和戏台一体两面不同(bùtóng),周口关帝庙竟然在(zài)中轴线上布置有两处戏台,且功能有所不同。目前山门的位置就是前戏楼(已不存),主要是对外演戏。另一处戏楼位于拜殿(bàidiàn)、春秋阁的南对面,主要是作为酬神等重大活动时(shí)的舞台。
陈磊介绍,周口关帝庙充分利用了(le)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势,整体上呈俯望沙颍河的形态。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(bùjú)。除山门、围墙外,现存建筑均为清代(qīngdài)建筑。整个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整齐对称,在空间安排上错落有致(cuòluòyǒuzhì),主殿、配殿(pèidiàn)搭配疏密有序,铁旗杆、石牌坊等小体量建筑穿插其间,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。
四柱三楼式石牌坊(shípáifāng)上镌刻着(zhe)“说好话、读好书;做好人、行好事”的期盼。戏楼飞檐下的“声震云霄(yúnxiāo)”匾额,见证着300年来上千场忠义大戏的演绎。关帝庙中轴线最后一座殿宇春秋阁,重檐歇山顶,台基(táijī)高大,24根青石檐柱巍峨壮观(zhuàngguān),是整个建筑群中级别最高的建筑。
在专家的指引下(xià),记者在关帝庙建筑群(jiànzhùqún)里感受到地方建筑手法的活泼与个性。
斗拱的做法并没有呆板地(dì)遵循清代官式制度,而是(érshì)不分等级高低,中轴线建筑上均用五踩斗拱,昂与耍头多雕刻为动物(dòngwù)图案,翘做成云状纹或是龙首形。
周口关帝庙建筑几乎无木不雕、无石不雕。拜殿正檐下木雕“双龙戏蛛(xìzhū)”“凤凰牡丹”。“双龙戏蛛”是(shì)在(zài)两条神龙中间雕刻一只猴面蜘蛛,寓意“商人生意网罗天下”。木雕“凤凰牡丹”上的牡丹花栩栩如生,且造型巨大,凤凰反而(fǎnér)隐藏在盛开的牡丹花丛之间。这种独特的木雕造型与寓意均起源于山陕地区,在中原地区颇为少见(shǎojiàn)。
石雕柱础很少用单纯的覆盆式或圆鼓式,而是两种(liǎngzhǒng)或多种式样的组合,雕刻(diāokè)人物故事、动物花卉,增强了石构件的艺术装饰(zhuāngshì)效果和人文色彩。
常见的古建筑悬鱼构件多为木质,周口关帝庙的悬鱼则为铁质,不仅更加经久耐用(jīngjiǔnàiyòng),而且在装饰风格上独具个性,用龙凤(lóngfèng)、牡丹等元素进行图案创意(chuàngyì)。
飨殿、大殿、炎帝殿、河伯殿、拜殿、春秋阁、东西看楼、东西掖(yē)门等(děng)建筑有彩画。大殿梁架上的彩画尤其精彩,构图自由,笔法流畅。飨殿五架梁方心内彩画,为(wèi)黄地海墁沥粉贴金凤穿牡丹彩画,黄地无论在清官式还是地方手法中均非常(fēicháng)罕见。
陈磊认为,关帝庙是(shì)庙馆合一的建筑,功能(gōngnéng)多样,建设者用装饰艺术营造出了“人”与“神(shén)”的两个世界,是人与神、商与文的巧妙结合。
“关圣史迹”在(zài)申遗
周口(zhōukǒu)关帝庙、社旗山陕会馆都(dōu)是由山陕商人捐资兴建,规划布局、建筑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,命运也惊人的(de)相似,随水运兴衰而兴衰。历史上,因为(yīnwèi)种种原因,周口关帝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。20世纪80年代,周口市将关帝庙定位(dìngwèi)为博物馆,开始对其进行整修,迁出占用单位(dānwèi),拆除违章建筑(wéizhāngjiànzhù)。1989年在原来前院戏楼的位置上新建了山门,后来又修复了四周的围墙,使周口关帝庙的基本格局得以保存。1996年周口关帝庙被(bèi)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由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负责日常管理。
陈磊介绍,受周口市关帝庙(guāndìmiào)民俗博物馆的委托,河南省文物建筑(jiànzhù)保护研究院(原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)曾组织专业团队对周口关帝庙的全部古建筑进行了现场病害(bìnghài)勘察,编制了修缮(xiūshàn)加固设计方案。因古建筑多,整个修缮工程(gōngchéng)分为三期,时间从1999年开始(kāishǐ),持续10余年。本着“最小干预、修旧如旧”等原则,修缮工程使文物本体得到了保护,也让周口关帝庙基本恢复了历史风貌。
周口关帝庙实施(shíshī)阶段性惠民政策向社会免费开放,吸引(xīyǐn)了大批游客,节假日最热闹的时候(shíhòu)一天将近10万人次。“为丰富市民生活,周口关帝庙不断举行各类文化(wénhuà)活动和特色展览,周口漕运文化展、文物建筑摄影展、古建筑历史文化传承研学等受到了游客欢迎。”唐涛说。
置身于周口关帝庙的古建筑之中,时光在(zài)一砖一瓦、一梁一柱之间穿梭。在远处的现代高楼映衬下,关帝庙有历尽沧桑后的沉淀,更(gèng)有繁华过后的安然(ānrán)。
2005年1月,国家文物局批复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(yíchǎn)预备名单(míngdān)》,“关圣文化史迹”被列入预备名单。“关圣文化史迹”申报世界遗产涉及山西、河南、湖北、福建四省六地的8处遗产点,包括(bāokuò)洛阳关林和周口关帝庙。周口市(zhōukǒushì)高度重视申遗工作,不断加强关帝庙建筑本体修缮保护、周边环境整治(zhěngzhì),积极做好文旅融合、活化利用(lìyòng),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从关帝庙山门出来,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南(xiàngnán),穿过广场、商业街区,记者(jìzhě)一行来到沙颍河畔。
河边高台上(shàng)的镇河铁牛凝视着河水缓缓东流,两岸新修复的古码头上有(yǒu)游客在漫步。西侧不远处便是贾鲁河汇入(huìrù)沙颍河的地方,溯河(sùhé)而上,可以到达郑州。由此向东不远,就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的周口港了。
周口(zhōukǒu)关帝庙因河而兴,也见证着周口水上航运的兴衰。周口港(gǎng)有望成为中原地区联通世界的战略支点,周口关帝庙也通过申遗迈出走向世界(zǒuxiàngshìjiè)的步伐,它们将共同书写内陆城市“向水而生”的新篇章。
雕梁画栋,是形容古代(gǔdài)建筑(jiànzhù)最常用的(de)(de)一个词,“画栋”主要是指古代建筑的彩画。作为古代木构建筑表面的一种特殊艺术装饰,彩画既有装饰美化作用,又是一种保护措施,还有标识建筑等级、展现民风民俗(mínsú)、体现精神追求(zhuīqiú)等多重意义。陈磊说,中原地区建筑彩画历史源远流长,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点。据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、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王仲杰先生的研究,宋代官式彩画中心(zhōngxīn)在河南,明清官式彩画又与宋代官式彩画一脉相承。会馆建筑彩画是明清建筑彩画中的一朵奇葩(qípā)。
明清时期(shíqī),河南各地城镇出现了大量商业建筑(jiànzhù),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会馆(huìguǎn)。据(jù)现有资料,明代至民国初年,河南建有会馆将近200所,其中,数量最多的是山陕会馆。商贾遵循“流连顾客、雕红翠绿”的经商要诀,经常花费巨资对(duì)会馆建筑进行多种雕饰,使会馆建筑显得富丽堂皇,十分奢华。
目前河南保存较(jiào)好的明清时期(shíqī)会馆建筑(jiànzhù)彩画(cǎihuà)主要有洛阳山陕会馆、禹州十三帮会馆、周口关帝庙、开封朱仙镇关帝庙、开封山陕甘会馆、禹州怀帮会馆、洛阳潞泽会馆、社旗山陕会馆等。河南明清会馆建筑彩画样式多为旋子方心彩画、松木纹(wén)彩画、方心海墁彩画。一座单体建筑,建筑构件(gòujiàn)不同,彩画的纹饰结构也不一样。彩画匠师在设计、施画时,无论矩形材梁枋还是自然材(原木)梁枋,均需要“随材就势(jiùshì)”展示其精美的设计和高超的画技。
建筑有(yǒu)等级(děngjí),建筑彩画也同样遵循等级制度。洛阳山陕会馆、周口关帝庙、辉县山西会馆等处中轴线上的建筑彩画用金量高于两侧建筑,大部分建筑的明间(míngjiān)彩画用金量高于次间。以“有金用在(zài)明间面上(miànshàng)”为原则,中轴线彩画以脊檩为中心,向前、向后(hòu)的看面,绘制等级较高的彩画,而在背面,视线看不到的地方,则相应降低等级,甚至没有彩画。
陈磊介绍,会馆彩画往往有(yǒu)大量的(de)商业元素,比如文武财神画像,甚至有算盘、银票、商号等商业文化符号和商业活动场景。会馆虽然是商业场所(chǎngsuǒ),但是彩画中也有大量文人生活、科举仕途的内容,表现(biǎoxiàn)出商人“儒商并重”的追求。会馆彩画更是(gèngshì)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用(yòng)生动活泼(shēngdònghuópō)的画面表现出普通百姓的美好期望,如求子、求学、求财、求福等,使用大量有寓意象征的形象,运用比喻、借喻、谐音、双关、象征等艺术手法,为建筑融入精神、文化的内核。
古代建筑彩画(cǎihuà)大致可分为官式(guānshì)彩画和地方彩画,明清(míngqīng)河南地方彩画与官式彩画和苏式彩画区别较大,著名古建专家杨焕成曾将明清河南地方彩画命名为“中原彩画”,意在强调与其他地方彩画的区别。
石牌坊建于乾隆三十年(nián)(1765年),为四柱(sìzhù)三楼式,通面阔6.22m,主楼高约7.78m,次楼高约5.8m。屋顶采用(cǎiyòng)石雕(shídiāo)的歇山顶,高浮雕(gāofúdiāo)龙凤正脊,端部置正吻,明间正脊中置瑞兽。石牌坊明间花板横额文字为“神武丕著”。檐部为镂空,檐中置透雕“二龙戏珠(èrlóngxìzhū)”神龛,檐下枋上的浮雕以“凤凰牡丹”“龙凤呈祥”“天马行空”“喜上眉梢”等吉祥图案、“八仙过海”“竹林七贤(zhúlínqīxián)”等故事为主题。
所在地:周口市(zhōukǒushì)沙颍河北岸
建筑年(nián)代: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
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年间多次扩建(kuòjiàn)、重修,于咸丰二年(1852年)竣工落成(luòchéng),前后历时159年。
建筑群(jiànzhùqún)原名“山陕会馆”,以山陕商人集资方式兴建,用于维护晋陕商帮在客地(kèdì)的权益,后因祭祀关羽演变为关帝庙主体。
现存楼廊殿阁140余间,是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,也是我国(wǒguó)保存完好、为数不多的“庙馆合一”清代(qīngdài)建筑群之一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